內容提要:【二十四節氣主要反映什么地區的氣候】熱度:788
一、二十四節氣主要反映什么地區的氣候:中原地區
中原地區。
二十四節氣主要反映的是我國中原地區的氣候特點和農事概況。由于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它主要反映的是我國中原地區的氣候特點和農事概況。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廣義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西北部等區域。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周期始于立春、終于大寒?,F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候、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時候、氣候、物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經歷史發展,農歷吸納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并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了農歷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24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它主要反映什么地區的氣候特點和
黃河中下游。黃河中下游水源充足,平原較多,四季分明,雨熱同期,適合種植多種農作物。久而久之,我國勞動人民就創造了24節氣。
三、二十四節氣小雪后氣候有何特征?
氣溫迅速降下來。冷死人。
四、二十四節氣的特點20字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五、誰知道24節氣與氣候的關系!
從24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5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3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零攝氏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六、24節氣是以我國哪個地區的氣候為依
二十四節氣是以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氣候為依據的。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古人視太陽從春分點,也就是黃經零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24個15度正好是一圈。
黃河流域是世界上少有的兼有“大寒”和“大暑”的地區,這種氣候下的農業也最需要指導。氣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陽輻射、地理位置、距離海洋的遠近以及地球運動、大氣環流等影響,“二十四節氣”客觀反映了我國雨熱同期、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二十四節氣”指出了我國氣候冬冷夏熱這一最主要的特征和規律。